宣牧中心的四不一沒有

文/馬家驎

宣牧中心從積極正面來看,其願景是「面向世界、興起發光、得主所用」,這是一件重要的聖工。從消極面來看,絕對必須滿足下述的條件。

一.宣牧中心的四不一沒有

1.「四不」

(1)不會造成教會奉獻資源的排擠效應

宣牧中心的經費,其主要來源應該仍是奉獻者所奉獻的金錢來支持。首先,若能將宣牧聖工做得更好,做出真正能讓信徒感動的事工,對教會宣牧產生正面的強大效果,方能避免經費排擠效應,確實將奉獻的餅做大。

其次,透過經費妥善的運用,以及健全的組織規劃,掌握所有有形和無形資源,執行有效益之工作,形成教會內部的良性循環,正確地分配人力、經費資源。因此宣牧中心將健全治理、強化財務獨立性(financial independence)及提升運作效能。其經費運用應堅持四個原則:浪費錢的不做、沒有效益的取消、次要的排在後面、重複的拿掉。

經上說:「萬國要來就祢的光,君王要來就祢發現的光輝。祢舉目向四方觀看;眾人都聚集來到祢這裡。祢的眾子從遠方而來;祢的眾女也被懷抱而來。那時,祢看見就有光榮;祢心又跳動又寬暢;因為大海豐盛的貨物必轉來歸祢;列國的財寶也必來歸祢。」(賽六十3-5)。教會要興起發光,積極推展聖工,從過去逐年增加各種聖工的推動與所需要的經費看來,甚少有排擠效應。我們要有前瞻性的聖工,帶領更多的人認識救恩,必能激勵人心,需要的捐款將不斷源源而來。

(2)不會讓空間閒置不用

近來各地教會改建或新建的會堂非常寬廣堂皇,且花費不少,但是除了每天晚上聚會、安息日聚會及宗教教育各班上課之外,其他時間閒置不用,實在可惜!

「宣牧中心興建委員會」正設計「分層分戶」之機制,初期部分空間設計為可出租,隨著聖工進展需要,彈性調整使用空間與出租空間配比,最後達到充分利用所有空間,逐漸收回原出租空間改為自用。

興建委員會也正在著手擬訂「經營管理白皮書」,在經營管理、宣牧機能規劃上,仔細研訂需求,在使用空間與出租空間分配上,讓未來使用上能夠妥善運營,不會為建築而建築。

質言之,為避免空間閒置不用,首先必須研提營運可行性評估,以了解計畫營運效益,包括:設施的使用人次、財力、自償率等,都是維繫永續經營的關鍵。同時,在規劃階段就須研提合宜的營運計畫,尤其宜考量群聚效益,結合相關資源,提升設施的使用率。

宣牧中心必需要做到「大門時常開放,晝夜不關」,這是我們的目標;那麼我們必能看到主感動人們把列國的財物帶來,甚至將他們的領導者帶來歸主(賽六十11),我們期盼以賽亞先知所預言的就應驗在這個時代。

(3)不會獨立於總會的運作以外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林前十二12-27),而身體是個組織,它具有各部門的器官。從另一個角度看,教會是人組成的團體,如何使全體信徒各盡其職,發揮肢體的功能,就必須在聖靈的帶領下加以組織。

從宣牧中心的成立、相關人事選任,均由總會指揮產生。

組織運作上,亦為接受總會託付,以專業人力、物力資源完成託付工作,與總會之間有極為明確的分工。

制度設計上,宣牧中心行使職權,其權責業務與總會所屬間,必須充分溝通、協調,由總會授權方能推行。

如何有效的運用人力,需賴決策當局抓穩目標,在聖靈的帶領下,使教會成為有效率的組織,使信徒發揮恩賜,早日完成主所託付的大使命。

(4)不能與總會做重複的工作

從事聖工首先當認識自己的恩賜,看自己要合乎中道(羅十二3-5),宣牧中心提出的四大宣牧機能小組,就是「差傳訓練組、媒體傳播組、校園福音組、聖樂發展組」由總會通過實施,宣牧機能小組的工作必需衡量與總會現行的工作不能重複,否則將造成整體教會資源的浪費。

在推展聖工時,應多欣賞別人的長處,原諒他人的缺點;如保羅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栽種和澆灌的,都是一樣。」(林前三6-8),可見他不但認識自己的恩賜,同時也認識別人的恩賜,又認為各人所做的工,其價值都是一樣,並沒有輕重之別。

2.「一沒有」

沒有造成總會雙頭馬車的問題。

宣牧中心是總會的好幫手,必須建立良好的分工制度,宣牧中心根據總會所訂的三大使命,擬訂所要推動的目標及業務,經過總會相關會議通過後實施。如同總會各單位一樣,有各自應該推動的目標及業務。

宣牧中心的聖工是在總會帶領之下推展聖工,在真理的基礎上、組織與事奉都要追求合而為一的地步。

二.教會發展的良性與惡性循環

1.惡性循環

教會若是以有多少錢,才能做多少事,這樣消極的態度會造成呆人、呆事、呆物的現象;當推動的工作減少,導致教會發展停滯,聖工進展緩慢,許多人才閒置,將如經上說:「哪一邦哪一國不事奉祢,就必滅亡,也必全然荒廢。」(賽六十12)。教會若不能帶動全體信徒參與事奉,靈命必然衰微;進而造成教會的財物閒置,在主耶穌所講的「按才幹受責任」的比喻裡,讓我們明白那領一千銀子的僕人,沒有忠心處理主人所託付的錢財,結果被主人所唾棄。對於今日教會的牧者而言,是一大鑑戒。

2.良性循環

推動多元化聖工,必然帶動教會發展,興旺聖工,進展將更加快速。我們當抓住神的旨意,看見時代的需求,主動尋求事奉的機會,帶動信徒善用不同的恩賜投入事奉。從參與中發現教會更多聖工的需求,同時看到自己的責任與使命,不但激發大家心志上的奉獻,財物上奉獻的意願也會相對提高,使推動聖工的經費更加充足。

在2014年本會「公益理事會」為幫助開拓區的信徒人人一本聖經、一本讚美詩,結果募得超過預定目標的款項,能夠再推動開拓區宗教教育各項聖工。

三.宣牧中心的四個問題

宣牧中心若欲達成預訂的成果,必須克服一些可預見(foreseeable)的困難,而且在推動工作的過程,也被要求證明是有效能的,需要的捐款能不斷源源而來,空間也能充分使用,必然會承受來自外界的諸多壓力,但是,若能審慎處理策略、資金和人才方面的問題,是能夠辦得到的,呈現出績效,不是不可能。

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Deliveringon the Promise of Nonprofits(實踐非營利組織願景)〉中談到,非營利組織需要證明自身服務的成效以及使命的達成,對於執行者將帶來更多的壓力。

為回應前述這些壓力,並擬訂出能發生功效的可執行計畫,我們應該審慎地回答四個核心的問題:

  • 我們必須擔起責任做出哪些成果?
  • 如何達成這些成果?
  • 這些結果的真正成本為何?資金從何而來?
  • 如何建立達成這些結果所需的組織?

成功的組織,願意基於客觀的資訊,做一些艱難的折衷取捨,以希冀達成產生更大的作用。

1.擔起責任做出哪些成果?

最根本、也可能是最困難的決定,是界定我們必須得到什麼成果。這要求我們把使命轉化為目標,而這些目標的說服力,必須足以吸引大家持續支持,同時這些目標必須具體,甚至足以引導資源配置,就是配合「國際聯合總會」,不斷擴展世界宣道的聖工,當信主的人日漸增多,看到主的同工,必然激勵大家更加同心,更有信心在主的帶領之下,達成世界宣道的大使命。

因此,我們的使命就是「面向世界、興起發光、得主所用」,我們要承擔起責任,要做出的成果,當前的範疇是「差傳訓練、媒體傳播、校園福音、聖樂發展」,未來必然會增加更多創新的事奉。

2.如何達成這些成果?

我們要找出最可能有成果的方案,以便分配時間和經費給各個計畫和活動。

因此,我們達成這些成果的具體途徑如下:

(1)差傳訓練事工

接受台總託付,分工互補運作,齊心宣道。

①訓練:藉由計畫性的課程、教材及師資,針對長執、志工、學生及退休同靈,予以訓練、認證及差派。

②差傳:藉由差傳福音工人由都市到鄉村,從台灣面向世界開拓未得之地。

③分眾佈道:藉由分眾專題、特別活動及社群帶領,針對教師、醫護、外籍看護、公務人員、兒童、青年、上班族及企業人士,建立聚會平台。

(2)媒體傳播事工

①實體媒體傳播:一是藉由開放性空間,市民小廣場、文創市集、藝文空間及多媒體大廳,讓眾人走進來。二是藉由福音雅集空間,書房、咖啡廳、社區大學、展演廳、空中會幕,讓眾人走進來。

②雲端媒體傳播:一是藉由多媒體傳播,數位文宣製作及雲端宣牧中心,讓福音傳出去。二是藉由多語真理傳播,序列性多語講道及隨選福音平台,讓福音傳出去。

(3)校園福音事工

上一代青年建立了真教會的宗教教育系,這一代青年要藉校園福音成為基督精兵。

①改變青年生命:藉由設置專職傳道、培養帶領同工、設計青年課程、培育福音使命及完整志工訓練,改變青年生命。

②拓展校園福音據點:藉由擴大大專聯契事奉、推動校園福音社團、舉辦信仰體驗營隊、幫補葡萄園生命教育及連結校園團契與宣道,拓展校園福音據點。

(4)聖樂發展事工

以聖樂團為基礎,讓聖樂成為宣牧的前鋒。

①聖樂與崇拜:舉辦聖樂崇拜聚會、研習、研討會及定期聖樂團演出。

②聖樂與福音:培訓聖樂宣道人員、舉辦聖樂佈道會、培養聖樂創作人才及發行聖樂影音文宣。

③聖樂與教育:舉辦領詩人員研習、司琴人員研習、詩班人員研習、詩班成長營、聖樂營及成立聖樂分享圖書館。

3.這些結果的真正成本為何?資金從何而來?

無法獲得資金支持的計畫,是不實在的。我們釐清策略和範圍,也才能決定不會以有限的資源做哪些不該做的事情。財務清晰也使我們得以評估各個計畫,對整體使命和盈虧有何影響。

①清晰的策略與財務:一旦擬訂我們的期望影響,並準確掌握財務狀況,就能使用以下的方法,將計畫分類並確認我們有哪些策略選擇。以使命達成度為縱軸,以財務貢獻度為橫軸,此二軸交叉形成四個區。

HS104-4

第一區:使命達成度不斷提升,財務貢獻度相對增多,就能自給自足,應投入資源多並且擴大聖工的規模。

第二區:使命達成度不斷提升,財務貢獻度較緩慢,為了所需要的資金,就應爭取經費或撙節成本。

第三區:使命達成度較緩慢,財務貢獻度相對增多時,得到許多所需要的資金,聖工應持續進行,但若讓管理者因使命感不足,事奉分心時,就需停下來作調整。

第四區:使命達成度較緩慢,財務貢獻度較緩慢,讓管理者因使命感不足,事奉分心時,應設法改善,或退出計畫。

②錢從哪裡來?奉獻金錢的人確實會選擇奉獻的預算科目(使用項目),但往往根據的是該使命是否令人感動而定,而比較少考慮效能。例如一個小錢的奉獻為支援開區的聖工,各國信徒都非常熱心的奉獻。

但奉獻者可能會停止奉獻金錢給他們向來支持且成果斐然的計畫:這便是所謂的「捐款人倦怠」(donorfatigue)現象。或許某些開拓區已能達到自立、自養、自傳的地步,所以有些奉獻就會轉移至需要推展聖工的地區。

因此,我們需誠實面對取得成果的真實成本,若能立志把最好的事奉獻給神,所做的聖工不但帶出果效來,並且又能感動大家的心,就可以見證神的同工,不必擔心推展聖工上所需要的經費。

4.如何建立達成這些結果所需的組織?

就取得成果和延續佳績來說,有適當的組織成員在適當的位置上,極為重要。

我們必須熱情洋溢,有創業精神,而且十分勤勞。大家都需要非常投入工作,而激勵的主要因素,就是對神的愛,以及能夠幫助聖工,能多得引領人認識神的機會。

從胸懷大志到實際產生影響,這一趟旅程,無疑是艱難的。此外,這種追求大致上是自我設定的目標。這種組織中需要有相當強的志願犧牲奉獻精神:專職人員為一種宗教情操而服務;奉獻金錢的人捐獻他們辛苦積攢的金錢;大批志工貢獻他們的時間。

就非洲、東南亞、大洋洲等開拓區而言,傳道人在生活艱難的環境之下,他們效法主耶穌不喧嚷、不揚聲,卻以憐憫的心腸看待困苦中的未信者,以壓傷的蘆葦,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不吹滅的精神,積極地將救恩帶給他們。傳道人默默地耕耘、無怨無悔,甚至前仆後繼,這三十年來已在四十多個國家建立教會,感動許多人投入志工的行列,同時有許多同靈奉獻財物,促成世界宣道的聖工。

宣牧中心的差傳訓練就是要配合世界宣道的聖工,以帶動更多的人才投入宣道的行列。

四.宣牧中心興建委員會現階段工作辦理情形

1.選定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及建築計畫承辦者

(1)委託在建築過程之PCM(專業營建管理)服務。

(2)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及建築計畫承辦者之選定,採公開甄選方式。

(3)營建設備組與財政處積極進行籌畫委託PCM(專業營建管理)服務,及公開甄選之相關事宜。

(4)已拜訪台北市政府都更中心,進一步研議對本教會最有利之方案。

(5)與建築師事務所洽商,辦理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及建築設計事宜。

2.都更辦理方式及相關問題處理

(1)本基地辦理都更建築的方式可大分成兩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本基地本會土地已大於4/3土地,可直接擬都市更新事業及建築計畫,於辦理過程中整合及處理相關違建、私人土地及公有地購買。

第二種方式,擬定都更事業及建築計畫,先整合及處理相關違建、私人土地及公有地購買後,再申辦都市更新事業及建築計畫。

(2)以教會名義,辦理申購土地,並由財政處配合辦理相關行政事項。

3.進行宣牧大樓建築經費募款宣導

北區已完成「真耶穌教會宣牧中心」兩梯次教會勸募宣導種子人員培訓後,2014年5月之後,各教區辦事處依募款宣導組工作計畫,舉辦勸募宣導種子人員培訓,然後各教會勸募宣導種子人員在所屬的教會積極進行勸募宣導的工作,希望大家在這項聖工上眾志成城,同心合意完成這項重要的聖工。

結語

近年來,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於公民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非營利組織(NPO)彌補了「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與「政府失靈」(Government failure),更將社會服務推廣更完善、更充足,也將公民服務、志願服務等觀念推廣於社會。非營利組織因政治民主化及社會多元化而發展,而非營利組織也部分取代政府及市場,提供公共服務與公共利益之功能,若能建立優質非營利組織環境,將可提升整體公民社會素質。

但是不可忘記,真正能提升整體公民社會素質就是神的教會,人會犯罪,是因為虧欠了神的榮耀(羅三23),神透過屬祂的教會讓人們因信而得到神的榮耀,人心受造就而成為新造的人,人的道德水準就大大提升;所以教會要成為優質的非營利組織。

總體來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最欠缺的是經營管理的能力;也就是說,雖然大家都有公益理念,但缺乏一套好的經營管理模式。但是我們深信神的話:「不是依勢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依靠神的大能,方能成事。」(亞四6);因此,主若幫助我們,加上我們忠心地事奉,必能有經營的能力,作永續的經營。

只要資源中的每一塊錢,都能投入到組織的工作目標中,就能讓工作效益發揮到極大化。「目標管理」是確保組織資源妥善運用的良方,也方能達成組織最終使命。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指出「社會資本」是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這些資源與相互默契或承認的關係所組成的持久網絡有關。也就是說,對社會公益組織而言,資本並非一定是「金錢」,許多人際關係、人力資源,甚至是政府有利的政策,也都是幫助組織發展、推動慈善公益事業的重要資本;因此,我們必須善用社會資本,讓社會公益優質化。

可是有時候環境的變遷,世上的人力、財力、物力如花如草,經不起風一吹,草必枯乾,花必凋殘,惟有我們神的話必永遠立定(賽四十7-8)。我們唯有抓住神的應許,憑信心而行,神必成就我們手所做的工。

 

參考資料:

1.Jeffrey L.Bradach,Thomas J Tierney,Nan Stone(January2015).Deliveringon the Promise of Nonprofi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文版,101期,99-109。

2.劉宜中、趙忠傑,《NPO的多元績效評估—兼論管理與規範》。台中:財團法人林業生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2013。

3.司徒達賢,《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1999。

4.馮燕,〈社會福利非營利組織與自律規範的建立〉,台北:「2002兩岸四地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2002。

5.許士軍,〈走向創新時代的組織績效評估─—績效評估〉,台北:天下文化,2000。

6.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

7.內政部網站http://www.moi.gov.tw/

8.新故鄉文教基金會http://www.homeland.org.tw/

9.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https://www.unitedway.org.tw/

10.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http://www.jtf.org.tw/